今天是
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院新闻  公示公告
2023年农业资源与环境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发布时间 :2024-06-05    信息员: 

    福建农林大学是以农林学科为优势和特色,理、工、经、管、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是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与福建省政府共建高校,福建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学校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和全国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62年学校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获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获全国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8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一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和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构建高水平研究生培养体系,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一)目标与标准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目标主要针对福建省经济快速发展区农业亟待解决的产地环境、植物营养与肥料利用、退化土壤恢复等问题,瞄准学科国际发展最新前沿技术,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指导思想,以保障福建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改善农业环境质量、保障农业安全生产为目标。本学科研究生培养方向有三个: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和农业环境保护,围绕土壤资源利用与污染修复、作物营养高效利用、红壤侵蚀恢复与重建等方面开展研究,为培养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农业人才服务。

(二)基本条件

福建农林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由著名土壤学家林景亮教授于20世纪中叶创建,为福建省重点学科,1980年代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1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下设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和农业环境保护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012年正式招收博士研究生和海外留学生,同年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批。现有农业部创新团队1个,福建省重点实验室1个、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十二五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专业改革综合试点1个,是全国23个具有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同类学科之一。近几年先后引进本学科知名学者廖红教授、周顺桂教授、Chris教授等,并分别组建根系生物学和土壤生物电化学等研究中心,极大促进了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的快速发展。2021年学科在软科综合实力排名位于全国具有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博士点授予院校中的第七,力争未来学科排名挺进全国前五。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以中国科学院赵其国院士和台湾大学王明光教授为学术顾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廖红教授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周顺桂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学科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4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0人,博士生导师23人,35岁以下教师占比31%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拥有教育部 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青”2人、国家优青”2 、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 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农业部体系岗位科学家1人,霍英东优秀教师2人,美国微生物学会院士1人,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和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各1人。2023年度学科纵向科研立项经费超过2000万元,横向到账经费达2600余万元;2023年,学科发表了Nature CommunicationISME JournalNew Phytologist等高水平科研论文超过100篇;学科3名教授入选中国高被引科学家。

   (三)人才培养

1.导师队伍建设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全面推进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近年来,学科培养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国家万人计划2, 累积培养和引进了8名国家级人才,10 名省/部级人才,3 个国际学术协会的理事,12 名国内学术协会理事,国家级人才称号达到16人次,省级以上人才称号超过30人次。2023年学科廖红教授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并获得福建省先进工作者,同时作为嘉宾登上央视综合频道《开讲啦》,与全国观众分享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背后的故事。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引导教师潜心育人。完善导师招生资格认定制度,强化导师考核制度。学科高度重视研究生导师培训,出台相关导师招生管理措施,如《研究生指导教师招生资格认定与管理办法》、《研究生名额分配方案办法》。2023年学科深入开展师德专题教育,举办师德先进典型宣传和师德警示教育10 多场,在道德品质以及学术水平方面严格把关,筛选出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高尚、业务素质精湛的导师队伍。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注重青年教师成长,组建搭建课程群教学团队、充分发挥资深教师和国家级人才的传帮带作用。同时开展学术讲座报告,推进导师国内外学术交流,提升导师业务能力水平。

根据《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导师选聘办法》,对研究生导师进行选聘。2023年,本学位点共新增了具有招生资格的博士生导师 1人,新增硕士生导师6人。

2.研究生培养

完善学位授予标准,根据学科发展定位,以质量评价为核心,提高研究生学位授予条件,注重学术创新能力评价。本学科博士学位申请人应具备系统专业基础知识、问题辨别能力、文献收集能力、研究设计能力等,最终构成良好的技术性学术能力。在学校规定的基础上,学科进一步细化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预防实施办法,加强学术论文检测管理。研究生学位授予方面,严格按照学校文件执行基础上,对学生学术成果进行严格把关。建立健全教授委员会、学位评定分委会等组织,强化制度建设与落实,充分发挥学术组织在学位授权点建设、导师选聘、研究生培养方案审定、学位授予标准制定、学术不端处置等方面的重要作用。2023年度,农资学科授予学术型研究生学位共39人,其中博士14人,硕士25人,论文盲审一审通过22人;授予专硕学位共75人,论文盲审一审通过71人,延毕1人。

学科注重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开展研究生科研竞赛等活动;加大对研究生参与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研究生暑期学校、国际学术会议、赴港澳台学习交流等的资助力度;继续推进博士生出国合作研究计划,实施研究生外语水平提升计划,建立博士生访学制度;支持研究生参加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等高水平竞赛,创办研究生科技周,深度开展各类前沿学术讲座,促进学术交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激发研究生科研创新活力。

在实践育人方面,依托50余家校友企业、合作企业建立的教学实践基地,开展产学研合作,联合培养人才;引导和支持学生开展绿色农业宣传、生态文明教育、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北京电影制片厂《振兴乡村》《建设生态茶园》等科教片的制作,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专业优势,开展科技扶贫、乡村振兴、生态茶园建设、土壤资源调查等活动,不断拓展研究农业绿色发展意识。引导毕业研究生参加三支一扶、选调生计划等,鼓励他们到基层建功立业,奉献青春。通过引进国际资源,面向社会需求,全方位培养实用新型人才。针对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进行了全面改革,利用国际合作的优势,成立了研究生国际班,与生产实践密切结合,注重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同时,组织研究生到大型肥料企业和种植企业/科教基地实习,深化产教融合,全方位提升育人水平。 

(四)质量监控

1. 加强导师培训,强化导师立德树人主体责任。认真落实学校《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加强考核监督和评选表彰,发挥导师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引导教师潜心育人。完善导师招生资格认定制度,强化导师考核制度;建立导师发展中心,完善导师培训制度,导师负责制订研究生专业课程学习计划,定期组织学术讲座、研讨会等科研活动。着力破除五唯为导向的学院业绩奖励制度,完善学院考核和绩效分配制度,激励教师干事业、教书育人,强化实践教学和科研训练。

2. 强化杰出人才引领,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发挥国家杰青廖红、周顺桂等杰出人才的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各类高层次人才为研究生授课,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推进科研成果走进课堂、走进教材。聘请本学科国际杰出科学家William J. LucasLeonV.Kochian、马建锋、张福锁、赵方杰、傅向东等授课及做专题讲座,开拓学生国际视野。

3. 强化立足三农、持续改进教育设计,构建学研协同研究生课程体系。系统梳理培养方案,搭建服务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的培养体系,加强高级土壤学、高级植物营养学、土壤污染修复等核心课程的授课团队和教材建设,树立持续改进教育理念。 

4. 改进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高研究生教学水平。基于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优化导师职业道德、学术能力和培养质量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对主要教学环节进行常态化监控,完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机制,健全自查自纠的教学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推动研究生课程教学、校内实践、社会实践和对外交流4个维度的通专跨协同培养。

5. 完善奖学金制度,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激励高质量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脱颖而出,学科设立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资助基金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资助基金,用于资助特别优秀的在校博士生和全日制硕士生,作为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培育经费,从而提高研究生成果产出和人才培养质量。

6. 强化社会实践育人。依托建立的教学实践基地,开展产学研合作,联合培养人才;引导和支持学生开展绿色农业宣传、生态文明教育、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拓展研究农业绿色发展意识。

二、工作特色与成效

(一)依托优势方向,提升研究生培养水平

5年,本学科研究生就业率位居全校前列;研究生参与18项国家级、15项省级、100项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立项; 2020年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项目数和校级获批总数均居全校第一。十三五期间,学院研究生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北斗杯课外学科竞赛、互联网+联创新创业竞赛等省级以上奖励10余人次,硕士研究生考取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双一流大学博士研究生近30余人。研究生作为主要科研力量,参与国家基金重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并作为第一作者在《中国科学》、《中国农业科学》、《土壤学报》、《Environ Sci Tech》、《New Phytol》等国内外高水平杂志发表系列论文。博士、硕士发表高质量论文比例超过40%,省优秀博、硕士论文6篇,博士、硕士发表SCI论文比例超过50%,省优秀硕、博士论文42023年,学科研究生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7篇,发表中文核心刊物论文23篇。

(二) 立足特色方向,培养复合型人才

       针对福建省茶叶、柑橘不合理施肥,畜禽粪污染及水土流失等问题,研究生参与实地调研,研发新技术,进行政策宣传及技术培训等,共参与各类现场培训会120 余次,培训近6 万人次,发放科普资料5万多份,累计接触农户1 万多户。依托学科老师和研究生建立的平和蜜柚科技小院参与研究生超过40人,开展研究课题30余个。截止2023年,学科研究生在国内外期刊上共计发表与平和琯溪蜜柚相关学术论文超过40(含已接收)2023年参与开展蜜柚绿色提质增效示范试验地面积达8万余亩,酸化耕地治理3万余亩。

学科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积极推进院企合作,推动建设科教基地、实习基地,推进产学研合作,联合培养高质量人才;以实践促成长,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以武夷茶产业研究院科技小院为载体,长期深扎一线,在服务基层中培养造就一懂两爱的专业人才。学科着眼于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和西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艰苦地区和基层就业工作,60%以上毕业生面向企业、基层党政就业。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环境领域的学科优势,积极探索扎根基层一线,为基层产业发展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目前已毕业的研究生300多人,逾70%奋斗在农业资源环境战线,立足本职、扎根基层,艰苦奋斗,部分毕业生已成为行业优秀人才。2023年农资学科研究生就业率超过90%,绝大多数毕业生就业去向为农业类大型肥料国企、研究机构、高校、政府单位等。

三、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学位点自我评估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教育部和福建农林大学的相关要求,农资学科于202312月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自我评估,成立了由五位专家组成的自我评估小组,评估工作于2023121日正式启动,历时一周。期间,评估工作组查阅了学科相关材料,听取了学院领导和教师的汇报,召开了多次线上座谈会和考察。2023127日,评估小组对农资博士学术学位授权点进行现场评估,形成如下意见:

      1.学科目标定位明确,特色学科方向优势明显。学科有植物营养学、土壤学、农业环境保护三个方向,在酸性土壤养分高效机制及应用、土壤微生物胞外电子转移效应、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等方面形成了有特色的优势研究方向。

      2.学科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师资队伍实力强。现有专任教师4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0人,博士生导师14人。国家级人才称号达到16人次,其中包括教育部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青”2人、国家优青”4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

      3.学科科研实力雄厚,成果显著。学科拥有省级及以上科研平台3个;近3年,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纵向、横向项目超过500项,经费达1.1亿元;发表Nature CommunicationISME Journal等高水平论文400余篇。

      4.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研究生培养成效显著。近3年,学科研究生发表高质量论文比例超过40%,省优秀博、硕士论文9篇。强化社会实践育人,依托教学实践基地,开展产学研合作,构建了学研协同研究生课程体系。 

   (二)学位点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资队伍研究尚未形成整体优势

近年来,学科获得国家万人计划2项、国家杰青1项、国家优青2项等高层次人才称号,有10多位老师在国内外期刊和国际、国家级学会任职,充分体现了学术水平和科研实力。学科团队化建设初显成效,年轻教师融入各科研团队,但团队间的协作交流还有所欠缺,科研工作尚未形成整体优势。学科现有的长江学者杰青优青等高端人才(次)较国内目标兄弟院校仍有差距,且无国家级或部级科研平台,未来仍需引进2~4个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队伍,并争取学校及省部支持,在高层次科研平台建设上,有所突破,带动中青年教师发展和强化地方服务能力。

       2. 发展空间和高层次研究平台不足

       近些年该学科在科研和教学条件均得到了较大改善,但实验室严重不足和办公室拥挤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学科目前的实验室面积不足3000 m2,不仅与农林高校中的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差距较大,而且与排名靠近的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8000 m2)也尚有一定差距,直接影响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青年科研人才的发展。目前只有福建省土壤环境健康与调控重点实验室等省(厅)级平台,严重限制了该学科在福建省或国家层面的影响力。因此,未来5年内迫切需要整合力量,升级打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高层次科研平台。

       3. 显示度的原创性研究成果缺乏

        5年,学科获得国家万人计划2项、国家杰青1项、国家优青1项,国家岗位科学家1项等高层次人才称号,有10多位老师在国内外期刊和国际、国家级学会任职,充分体现了学术水平和科研实力。但在科研成果获奖方面仅有国家产学研创新一等奖1项、光华工程科技奖1项、省青年五四奖章1项,不仅总量不足,也缺乏更高级别科研奖励。原创性研究成果是当前国家科技政策的主要导向。但目前学科大多数教师的研究以追踪前沿科学为主,缺乏体现亚热带红壤区域特色的原创性成果,导致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并不大,整体的师资队伍结构不能适应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需要。

近年来,尽管学科在国家和省级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并主编了多部教材和参与获得了国家、省级教学成果,但主要集中于50岁以上的老教师,而有能力、有积累获得高层次教学成果的年轻老师不多,年轻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业务能力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下一年度学科建设计划

    (一)制定人才目标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提高教师队伍整体实力

着力推动跨学科、跨领域协同大型科技创新平台——海峡生态环境工程研究院建设;推进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加强茶园土壤健康评价及改良农业部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推进闽台土壤生物电化学修复团队农业部科技创新团队培育建设,精准引育2个高水平团队(校外引进土壤修复工程团队、整合全校内资源培育产地环境生态修复团队),推动引进国家杰青、长江学者、万人领军或国家优青等国家级带头人。以国家杰青千人计划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等优惠条件引进3-5名高层次人才,培育创新团队1-2个,逐步强化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学术新秀的以老带新人才建设模式。重点培育国家优青、青年长江学者、福建省杰青和校杰青人选5-10人,为学院发展储备人才。

   (二)加强平台建设,改善实验条件和管理,提高科研水平。

整合学科现有科研仪器,建立院级公共教学科研平台。多方筹措经费,整合学院各学科现有设备,5年内建成一个仪器设备4000万元、使用面积1500m2的院级公共教学实验平台,并以此为依托,争取建设具有CMACNAS资质的资源环境分析测试中心,为全省资源环境监测服务。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全面分析本学科科研平台建设模式,提高院内科研团队的创新实践能力,并在全校范围内凝聚优秀科研人才,同时结合省内经济需求及本院学科优势,力争成功申报亚热带红壤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此外,应充分整合学科团队的人力和科研平台等资源,通过建立学科间及跨科学的组织机构,利用不同学科各个团队间科研优势互补和交叉合作,努力建设1-2个符合本院未来发展需求的省级或教育部科研创新团队。

   (三)提升学科国际化水平。

1)鼓励教师开展学术交流。以学术交流、科研合作、联合培养人才为重点,充分利用国家留学基金、福建省和福建农林大学青年教师出国基金等人才培养计划,鼓励支持青年教师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合作研究、海外留学等。

2)积极开展国际间科研合作。推进学院与美国麻省大学安姆斯特分校、美国普渡大学、日本山形大学合作,促进我校环境科学、农业与生物技术等学科的国际化发展,深入推进环境与生物技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聘请台湾和海外知名学者来我院讲学和短期兼职工作,通过合作申报课题、定期的学术互访,拓展合作形式,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做到学科结构合理化,学术方向互补,同时进一步建立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在国际交流与科研合作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3)鼓励人才联合培养。通过学校和学院设立各种优惠政策,选派优秀学生到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进行交流访学,积极拓展联合培养、交换生、暑假学校等实践项目,提高我院的国际化水平。同时鼓励本院老师多接纳国外留学生、博士后等到我院学习工作,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联合科学攻关,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教学科研环境。以学术交流、科研合作、联合培养人才为重点,充分利用国家留学基金、福建省和福建农林大学青年教师出国基金等人才培养计划,鼓励支持青年教师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合作研究、海外留学等。以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为重点,突出对台交流合作特色,推进学院国际化进程。加强与美国麻省大学、普渡大学和台湾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在学术交流、合作科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等工作,选拔优秀学生到这些大学攻读硕、博士学位。充分借鉴境外合作高校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积极推进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工程学科的专业建设,环境工程专业十四五期间努力申报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另外,积极推进这两个专业的全英文授课建设,大力开展教学人员英文教学提升计划。聘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到院任职、合作研究,支持青年学者赴国际一流大学进行访问进修。积极参加和承办国际学术会议,鼓励教师参加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逐步提高本学科的国际化办学水平。


党委书记、纪委邮箱:zhxy_jw@fafu.edu.cn
Copyright © 2022 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上下店路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