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属性
专业代码:080908T,所属学科门类及专业类:工学,计算机类,学位授予门类:工学学士学位,学位修业年限:4年。
(1)特色与培养目标
立足资源与环境学院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卫星导航定位(GPS)方向优势教学及科研资源,联合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以农林、地理国情监测、资源环境等行业应用为特色,致力于培养具备空间信息科学和计算机数字化工程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空间信息获取、加工、表达和应用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方法,能从事数字城市、智慧农业、自然资源管理等空间信息相关的数字化工程研究、设计、开发、分析的高级技术人才。
(2)学科体系与课程设置
涵盖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两大主干,致力于为学生构建从空间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应用、分析及数字化工程开发的理论和技能体系。
空间信息技术方向立足于3S理论知识及技能的培养。主干课程涵盖: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测量学、遥感原理与应用、空间分析、空间信息与移动服务、WebGIS原理及应用等;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方向侧重于计算机科学理论基础和软件工程与开发技能的培养,主要开设: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课程。
同时向本专业学生提供资源与环境学院自然资源空间信息管理相关选修课程,构建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行业应用的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
(3)培养模式
突出资源环境特色,教学科研协调发展。立足我校农林特色及学院自然资源学科特长,积极将自然资源环境结合空间信息领域的科研及应用成果应用于本科教学,实现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
深入贯彻实践教学,产学研深度融合。实践教学贯穿学科课程体系全程,联系业内优秀企事业单位,包括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省地质勘测院,省测绘局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特力惠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设立人才联合培养及本科教学实践基地,服务本科实践教学。
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及发展,本科生大二选导师,加入科研团队,参与科研及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二、师资团队
空间信息技术方向——专职教师17人,实验师1人,其中博士(含在读)100%,专任教师分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特聘教授1人,副教授5人,具有国(境)外访学经历超过6人。构建了测量教研组、空间信息科学教研组、遥感应用与分析教研组,教学科研团队平均年龄小于38周岁。
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方向——联合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专业的优势师资力量,在计算机基础理论、软件开发与软件工程等方向实行联合教学。
三、实验室建设
累计投入数百万,建设了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设施先进、高效开放的教学实验室,专业实验室4个,总面积400m2,仪器设备525台/件,总价值超过500万,大型仪器,75台/件,GIS专业软件30套。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
计算机制图实验室
教学实验仪器
四、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及成果
(1)教学成果及荣誉
(2)教学科研实践
测量教学实践
无人机遥感平台科研应用与生产实践
遥感地面实验数据采集
五、学科应用成果概览
(1)海岸线水边线智能提取应用研究
(2)生态环境部核电站温排水遥感卫星监测项目
基于卫星影像提取核电温排水基准温度
我系师生与生态环境部、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合作,利用遥感技术,顺利开展全国核电站温排水遥感卫星监测工作,取得一系列产品及科研成果。
(3)福建省数字农业/林业空间大数据应用
福建省土壤酸化治理移动应用
数字农业系统应用
立足我院在全省耕地质量监测长期积累科研实践成果之上,基于WebGIS及空间大数据技术、我院本科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开发了福建省土壤信息查询系统等数字农业、林业系列空间大数据应用系统取得了一系列知识成果,在福建东南卫视报道,产生积极社会效益。
(4)机载激光雷达应用
机载激光雷达与高光谱土地利用分类
融合激光雷达与高光谱数据能够提高土地利用分类的精度,对土地利用变化、土地管理、城市扩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六、就业方向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入学第一志愿录取率及专业就业率高,招生至今每届均在95%以上,且仍呈现不断攀升趋势。
毕业本科生就业于深圳市规划国土房产信息中心、福建省测绘院、新大陆集团、福建特力惠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省内外有影响力企事业单位,从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地理国情监测、计算机软件开发等新兴高新行业。
向国内外知名高校输送了大量优秀的研究生生源,专业本科生考取(含保送)了包括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韩国全北工业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府继续深造。